人類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。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“有病”的程度,便成為精神疾病。精神疾病并不少見,根據精神醫學會的資料,每五個人中便會有一人有機會患上精神病。換言之,我們自己、家人或朋友,都有機會與精神病扯上關系。
這些只是一部分病患在病發時的行為表現,為數并不太多,但可能由于受大眾傳媒喧染報道,以致令人印象深刻。許多病患者并不吵鬧,言語流利,對答切題,也能處理日常生活,有些更反而表現得過于安靜,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。
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占病患總人數不到百分之五,多數由于缺乏適當的治療所致。大部份的精神病患者都是比較被動、內向、退縮和心地善良的。如能定時復診服藥,加上專業人員的輔導及照顧,則更為安全。
精神病種類繁多,常見的包括重性精神病,如精神分裂癥、躁狂抑郁癥,及輕性精神病,如焦慮癥、恐懼癥等。不同種類的精神病,主要癥狀及其嚴重程度也各有不同,因此說一個人患有精神病,只是很概括的說法。
精神病的病狀有別于弱智,病患者通常具有一般智商。部份病患者由于病情嚴重或受藥物的影響,目光神情可能顯得較為冷漠和呆滯,動作也會比較遲緩,但他們的神志是清醒的。
和生理疾病一樣,精神病患者越早接受治療,痊愈機會越高。多數精神病患者,只要治療得當,加上定時復診服藥,就能穩定病情,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。
精神病只是眾多疾病的一種,而且其患病率正不斷地上升?;忌狭司癫∫膊槐馗械絻染?、羞愧,或擔憂會敗壞家聲。若因此而諱疾忌醫,只會拖延了治療的過程。
精神病不會驟然而來,病發前通常會有先兆或癥狀出現。有些精神癥狀比較容易識別,如情緒抑郁、幻覺、妄想、思維邏輯障礙等;但也有些情況,需經過較長時間的仔細觀察,才能肯定,如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、對工作、生活懶散不關心等。如能及早察覺病發的早期癥狀,適當地處理,便可避免病發或減輕復發的程度。
精神病只是屬于心理上的疾病,并不會因為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接觸而被傳染。
生活壓力并非構成精神病的主要原因。壓力可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,關乎每個人的承受能力、適應力和處理方法。
精神病屬于長期病患,治療過程較長,但大部份病患只需在精神科門診部接受治療,無須住院。只有當病患者病情嚴重,或會對自己或他人作出傷害時才需要入院。長期隔離只會令精神病患者更脫離現實,增加依賴性和自卑感,更難痊愈。
這些設施主要是為協助病患者適應社會而設。病患者在專業人員的觀察及輔導下,較任由他們分散居住、缺乏照顧更能減少不必要的滋擾。而且,群體及有規律的生活對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有很大幫助。
精神病患者也是社會的一份子,有權享用社會的資源及設施。當他們成功康復后,不單能過正常生活,更能參與社區事務,貢獻社會。
預防勝于治療,任何人覺得情緒受到嚴重困擾、精神心理壓力過大,或身體發出警告時,都應該尋求專業輔導。
精神病患者需要較長時間康復;在康復期間,家人、朋友的關懷和支持,及社會人士的體諒和接納,都是十分重要的。